奧地利住房領域的社會創新
來源:歐洲購房網作者:歐洲購房網時間:2015/1/30
掃一掃,隨時看
奧地利的住房,尤其是社會住房的創新在歐洲數一數二。簡單地說,社會住房是一種由非盈利住房機構提供和管理的低利潤住房。這種住房建好后,可買可租,相當于在開發商建商品房、政府提供保障房之外開出第三條道路。社會住房在建造、售賣、出租和管理等過程中,講求“要符合公益”。2007年,奧地利超過21%的住宅由非盈利住房機構負責管理,其中約14%由非盈利機構直接所有,用于出租;其余約7%,由非盈利機構參與日常管理。在首都維也納,約20%的居民是社會住房的租客。
社會住房領域從一開始就極具創新性,致力于解決與住房有關的社會問題。深刻影響現代家居設計的“法蘭克福廚房”,源頭可以追溯到維也納20世紀初的“移民者運動”。當時大批東歐移民涌入,維也納不僅住房短缺,而且條件惡劣、疾病橫行。既沒有廁所也沒有自來水,10個人擠在一間房子里。移民不堪忍受,干脆組成住房合作社(非盈利住房機構的雛形)在郊區占地建房,開拓定居點,許多設計師加入了這場運動。以往廚房設在潮濕黑暗不通風的地下室或隔間設計,設計師瑪格麗特將其改設在寬敞明亮的客廳中。這種嵌入設計現在已經不新鮮,但在當時大大降低了成本,也提高了大家庭中女性的家務勞作效率。
上世紀90年代以來,生態環境問題成為奧地利社會住房項目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。從1996年起,新的社會住房項目想要獲得政府資助,必須符合一定的排放標準,而且標準越來越嚴格,這極大激發了大量設計創意。建筑師設計出一種“無小車小區”,小區內盡可能減少車位,只留少量車位給來訪客人和住戶拼車,大幅度增加自行車停放的空間。省下來的空間和建設成本,用于建設小區無線網絡、咖啡館、操場、幼兒園等居民生活的公共設施。這樣的設計理念既節能減排,也增加居民公共生活的空間,減少交通擁擠。假如在中國將保障房建成無小車小區,是否還能減少開寶馬住經適房的現象呢?
人口老齡化是歐洲社會面臨的巨大挑戰,由此帶來的后果之一是出現大量空巢老人,逐步與正常的社會生活隔離,孤單寂寞。建筑師們最近設計出“混合代際”小區,口號是連接不同代際的群體。小區中每棟樓中會有一層特別安排給老人家居住,在設計上考慮老人家居家和出行的各種需求,例如打通全層的陽臺,方便老人家串門聊天,而在其他樓層的設計上則符合年輕家庭的需求。在小區空間安排上,一方面設立老年人活動中心以及醫護室,另一方面也有幼兒園,能上網的咖啡館等。有趣的是,社會住房機構曾經設想讓同一個家庭的兩代人入住這種社區,但是發現老人們不喜歡跟自己的孩子住得那么近,住進去的都是來自不同家庭的兩代人。
標簽:
上一篇:空調有望退出建筑?——奧地利低能耗低... 下一篇:在瑞士如何看病:完整指南...